早产儿眼底筛查不容忽视
对于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其未血管化的视网膜会发生纤维血管瘤增生、收缩,并进一步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失明。这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可控制的致盲性眼病,防盲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及时干预。8月16日,我院眼科主任医师王康就为这样一位早产儿静静(化名)成功实施了右眼玻璃体腔注药术。
早产儿静静(28+3周)6月5日出生,出生时体重仅1200克,因窒息复苏后1小时转入儿科新生儿监护室。静静被诊断为: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Ⅱ级)、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轻度)、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贫血、右眼视网膜病变Ⅱ区Ⅰ期、脑电图异常、低钙血症、低钾血症、卵圆孔未闭(0.13cm)、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高乳酸血症等。
25天后,眼科专家王康去儿科病房常规筛查时发现,患儿双眼下方视网膜各见2处出血斑,诊断为视网膜出血。2周后眼科专家再次会诊,为患儿散瞳,详细查眼底,进一步明确诊断为,右眼视网膜病变Ⅱ区Ⅰ期,专家建议继续观察。
在之后的眼科门诊复查,出生2个多月的静静被进一步确诊为右眼视网膜病变Ⅱ区Ⅲ期+病变。王康首先与患儿家长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并根据临床要求,强调患儿必须在72小时内得到及时治疗,否则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视力损害。治疗方法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入患侧眼部玻璃体内,以抑制视网膜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主要作用因子,较传统激光治疗,其副作用小,患儿痛苦也会明显减轻。王康向家长详细介绍了患儿的病情及手术的必要性。经耐心、详尽的介绍和沟通,得到了患儿家长的同意与理解,并同意为患儿行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在儿科、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王康成功为患儿实施了右眼玻璃体腔注药术。日前,患儿恢复良好并已顺利出院。
专家提醒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生儿重症医学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低体重早产儿得以存活,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在眼底,早期不能通过眼睛表面发现,因此要尽早进行眼底检查。部分早产儿因医疗条件所限或家长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而未能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其结果很可能导致宝宝后期双眼几近失明,并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王康强调,早产儿眼底筛查不容忽视!他建议,早产儿出生后4至6周,或者矫正胎龄32周开始应进行首次筛查。如果第一次筛查正常,2至3周后复查。胎龄34周以上的,首次筛查正常,需4周后复查,直至视网膜血管发育完成,结束筛查。
我院眼科依托大型三甲综合医院优势,结合儿科、内科、外科和麻醉科等多个科室,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眼与血管病中心。该中心致力于诊治各种全身疾病导致的眼科病变,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综合防治是工作的重点之一。
(文/郑杨 图/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