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闻
我院咳喘管理中心启动 共探呼吸慢病诊疗新路径
5月10日,我院咳喘管理中心启动仪式暨第三届友谊呼吸慢病学习班在通州院区盛大举行。此次活动聚焦慢阻肺、哮喘等呼吸慢病的诊疗、防控与管理,围绕咳喘管理中心院内院外一站式闭环管理创新模式、呼吸慢病管理及诊治经验分享、肺功能检测技术标准化应用及质控三大核心内容展开深入探讨,为呼吸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启动仪式上,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澍田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教授出席大会并致辞。张澍田教授强调,呼吸内科在做好急性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理、应对急危重症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慢性病的治疗与管理。慢性病管理工作需长期坚持、注重细节,而慢性病管理是衡量一个学科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吴静教授指出,在四大慢病中,呼吸慢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更好地防控呼吸慢病,需深入了解全国流行病学情况,积累本国慢病资料数据,制定契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诊疗模式与管理方案,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
随后,张澍田教授、吴静教授与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颜伏归、副主任徐波共同为“友谊咳喘管理中心”揭牌启动。
本次会议聚焦的三大核心内容,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赋能:
咳喘管理中心院内院外一站式闭环管理创新模式
“咳喘管理中心”(CWMC,又称“咳喘标准化门诊”)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牵头推动,是全国性呼吸专业学科建设项目,隶属PCCM框架。该中心制定统一建设标准,涵盖统一标识、硬件配置(如肺功能仪、FeNO检测设备)、软件支持(电子病历系统)以及人员培训。其强调“防-诊-治-管”全流程管理,注重患者教育。以三级医院为区域中心,带动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通过远程会诊、多级协作网络双向转诊提升协作效率。
自2022年起,咳喘管理中心项目率先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呼吸学科强省试点,后逐步向全国推广。咳喘管理中心致力于构建院内外呼吸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呼吸健康大数据,为医院决策及科研提供数据支撑,为辖区居民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慢性呼吸疾病诊治与康复管理服务,为呼吸慢病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搭建新实践平台,推动慢病管理从传统模式向以数字医疗为基础的现代化新型模式转变。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汀教授解读了慢阻肺国家医保政策,以及我国呼吸慢病管理取得的成绩和要迎接的挑战。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赖国祥教授就咳喘管理中心的建设进行了经验分享。此外,通州区潞城社区服务中心院长平学慧总结介绍了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与社区联动的模式经验,强调呼吸慢病管理需上下联动。
呼吸慢病管理及诊治经验分享
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尤其是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云芝教授展示了内科胸腔镜肺大泡减容术对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作用。在学术交流环节,颜伏归教授作了主题报告,全面剖析慢性咳嗽的病因与机制,详细介绍难治性咳嗽的诊疗策略。他强调,呼吸内科医生应通过合理检查与治疗,重视并管理好慢性咳嗽患者,以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
圆桌讨论环节,徐波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哲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张二明主任共同参与。徐波教授深入分析呼吸慢病管理的痛点与难点,两位外院专家则分享了他们呼吸咳喘中心建立与管理的成功经验。
肺功能检测技术标准化应用及质控
鉴于肺功能检测在呼吸慢病诊断中的关键作用,会议开设专题研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逯勇教授、友谊医院袁玮教授和李云霄教授强调了标准化操作流程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介绍了强迫振荡法、三维脉冲振荡技术和支气管激发试验在呼吸慢病管理中的应用。通过现场演示与案例分析,专家详细解读肺功能报告判读要点,并提出建立区域性质控网络的倡议,助力基层医院提升诊断精准度。
本届学习班通过专题授课、实操演示、多学科案例研讨等形式,为参会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我院咳喘管理中心的挂牌,标志着医院在呼吸慢病管理领域迈入新阶段。未来,医院将持续推动慢病管理模式的转型,提升我院呼吸内科的影响力,为呼吸慢病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