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闻
我院王振常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我院王振常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常,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学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耳鸣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医学影像学系主任。
王振常教授长期从事生理病理信息探测感知技术及仪器的科学研究,是我国听觉和视觉系统影像感知与解析领域的带头人。他建立了人体复杂系统影像多模式多维度协同与生理病理多要素信息关联诊断体系,形成人体信息探测感知新范式。主持研制全球首台分辨尺度达50μm专用骨质CT仪器,实现信息获取能力从亚毫米级到十微米级的跨越,成功探索出“专而精”的国产CT仪器高端化发展新路径。基于信息技术与医学的交叉融合,实现听视觉系统微小病症检出效能的大幅跃升,带动了医学影像学重构,成果已在全国推广。
人体听觉系统结构精细,具有病变隐匿、信息微弱的特性,难以探测感知。王振常教授针对人体复杂系统的结构形态、血流动力、神经活动、压力传导等不同要素,创建了专用的探测方法与分析方法,形成了多模式多维度协同的生理病理多要素信息关联诊断体系。通过这个体系,他首次发现了不同要素关系失耦合的致鸣诱因,使诱因检出率由原来的44%跃升到94%,实现了人体精细结构与隐匿病变识别能力的大幅跃升。
目前,国际常规高端CT无法实现人体微米级结构及隐匿病变的探测感知,而现有的微米级CT仅可用于标本检测研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王振常教授突破了传统CT以泛用性为核心设计理念的禁锢,创新了专而精的超高分辨力CT系统研制思路和方案,并成功主持研制出全球首台分辨尺度达50μm的专用骨质CT仪器。这一成果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一举解决了常规高端仪器的骨质微小结构及隐匿病变“显不出”的国际性难题。
王振常教授通过多要素信息关联诊断体系和专用骨质 CT 仪器的综合应用,在国际上,首次清晰显示出十余种引起耳聋、眩晕的重要微小结构,他发现了诱发耳聋、眩晕的可治性新征象,揭示了产生听力损失的新机制,为制定治疗新策略提供关键靶点。解析了大量“同症异病”的视力障碍诱因及机理,使视力下降与复视的诱因检出率由无法检出提高到76%和75%。基于信息技术与医学交叉融合,实现微小结构与隐匿病变探测感知能力的重要突破,并拓展应用于骨科微小结构精细成像和跨器官异构信息关联分析等新领域。
王振常教授获评中宣部“时代楷模”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几内亚共和国勋章,埃博拉防控全国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入选卫生部、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王振常教授先后担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零部件分会会长、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理事、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影像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放射学分会会长等。任中华医学杂志社《数字医学与健康》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等23种专业杂志副主编。
(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