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全球消化系统疾病负担:1990-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
《胃肠病学》前沿速递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每月两期,一起了解胃肠疾病学术前沿信息!
第3期
全球消化系统疾病负担
全球消化系统疾病负担:1990-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系统分析
目的:
本研究评估了1990-2019年全球消化系统疾病的负担。
方法:
数据来源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study,GBD)研究,涵盖了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8种消化系统疾病。分析了关键疾病负担指标,包括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进一步对自然对数转换后的年龄标准化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获得各关键疾病负担指标的年度百分比变化(annual percent change,APC)。
结果:
2019年全球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人数为73.2亿人(年龄标准化发病率 95582/10万),患病人数为28.6亿人(年龄标准化患病率 35106/10万),导致800万人死亡(年龄标准化死亡率 102/10万)和2.77亿DALYs损失。消化系统疾病占所有疾病患病率的1/3以上。
1990-2019年期间,全球消化系统疾病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PC=-1.89%, P<0.001)和DALYs(APC=-2.28%, P<0.001)显著降低,但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PC=-0.17%, P=0.002)和患病率(APC=-0.02%, P=0.430)几乎没有下降。
肠道感染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死亡和DALYs损失的主要因素,而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的患病率最高。
消化系统疾病负担与社会人口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 SDI)呈负相关。SDI最低和中低五分位数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肠道感染,而在SDI最高五分位数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则是结直肠癌。
结论:
尽管从1990至2019年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和DALYs显著减少,但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仍然较高。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消化系统疾病负担存在显著差异。
图1. 2010-2019年,204个国家和地区消化系统疾病的年龄标准化(A)发病率、(B)患病率、(C)死亡率和(D)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的年度百分比变化(APC)分布
表1. 2019年全球总体消化系统疾病和18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
研究者说
本研究首次评估了全球的消化系统疾病负担。通过利用迄今为止最大的全球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发现,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人数占所有疾病患病人数的1/3以上,其新发病例数约占所有疾病新发病例数的1/5。尽管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近30年来有所改善,但消化系统疾病的高患病率和高发病率表明其疾病负担仍较高。此外,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消化系统疾病负担差异显著,在社会人口指数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消化系统疾病的负担较高。
研究发现,消化系统疾病的高患病率主要来源于慢性肝病的高患病率。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病种,也是致死和致残的第二大病因。
从1990年到2019年,结直肠癌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有所下降,这可能得益于结直肠癌筛查计划的实施和对该疾病认识的提高。然而,结直肠癌仍是消化系统疾病中致死和致残的第三大病因,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疾病致死的首要原因。随着社会人口指数水平较低国家和地区的不断发展和越来越西方化的生活方式,预计全球结直肠癌的负担将会继续上升。
几乎所有消化系统疾病的致死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都出现了下降,但也有少数例外,其中以胰腺癌最为明显。这凸显了该疾病在预防、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该研究强调了解决消化系统疾病在全球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必要性,以及对优化消化系统疾病筛查、预防和治疗策略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指导未来的研究、公共卫生政策和措施的制定。
延伸阅读
译者简介
译者:武珊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研究员,副教授,青年博导。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研究,获选北京市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循证方法学组委员,国际考科蓝中国联盟成员单位之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副主任兼秘书,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医疗健康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生物制品研究会生物统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消化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审核:施海韵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张澍田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是首都医科大学消化健康学院挂靠单位。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和消化实验室组成,共有医生88人、科研人员12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94人。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