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尤红教授团队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近日,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正式发布,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尤红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的“逆转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疗新体系及推广应用”荣获一等奖。该奖项是经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的,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的重要奖项之一。
项目简介:
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我国目前仍有8600万乙肝感染者,是肝硬化患者最主要来源。肝硬化常发生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肝癌,病死率高。既往医学认为肝硬化不可逆转,其精准评价和有效治疗方法是乙肝肝硬化领域一直以来面临的临床诊疗难题。
尤红教授团队在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连续支持下,围绕“乙肝肝硬化能否逆转、为什么能逆转、如何评价逆转”的关键科学问题,率先提出乙肝肝硬化可逆转的新理论,阐明了其逆转机制,建立了其疗效动态评价体系,成果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并推广应用。
主要创新点:
提出并证实“肝硬化可逆转、可再代偿”新理论,创建治疗新方案,显著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肝硬化逆转能“行”。
国际上首次提出“肝硬化可逆转、可再代偿”新理论,牵头来自全国47个分中心的1600例乙肝肝硬化长期随访队列,明确了强效低耐药的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疗效确切:乙肝肝硬化逆转率显著提高,且肝硬化失代偿并发症(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发生率显著下降。创建了随访79万人次的国际最大规模乙肝规范化队列平台CR- HepB,牵头推广强效低耐药规范化治疗方案,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贡献了中国数据。
阐明肝硬化逆转新机制,发现关键分子,为肝硬化治疗提供了新靶点—肝硬化逆转机制“清”。
明确了肝硬化逆转的关键特征是纤维间隔形态/成分的动态变化以及肝小叶结构重建,并创新了人工智能自动识别与量化检测技术。阐明了肝硬化逆转的关键机制是肝脏前体细胞长期保持多向分化的特性,可向肝细胞分化再生。发现了肝硬化逆转的关键调控分子是赖氨酰氧化酶样分子LOXL1,有效干预可以打破胶原交联促进纤维间隔降解,为肝硬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新靶点。受主编特邀在肝病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撰写综述,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建立肝硬化逆转判定新标准,研发瞬时弹性成像新设备,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肝硬化逆转评价“准”。
国际上首次提出评价乙肝肝硬化逆转的病理新标准,在提高了肝硬化逆转识别率的同时,改变了必需两次肝穿才可评价逆转的临床实践,被国际誉为“北京标准”(Hepatology, 2017),成果写入2部指南/共识。开创全球独有的多通道影像引导技术与二维图像实时引导策略,有效避开检测干扰部位;革新复合宽频探头,有效适用于肥胖人群;创新快速运动估计新型算法,计算效率显著提高;研发了超过现有国际水平的瞬时弹性成像检测设备,提高了检测成功率,成功推广到全国1700多家医疗机构应用。建立了首个专门针对乙肝肝硬化的瞬时弹性成像无创诊断标准,成果被美国肝病学会等多个国际权威学会写入指南/共识。
该项目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相关成果写入10部国际/国内指南及共识。牵头/执笔制定国际指南6部和国内指南/共识17部。授权国际发明专利7项,国内发明专利12项,其中,“基于弹性检测设备的健康状况分析方法及系统”于2021年荣获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二等奖。实现成果转化,新设备近两年经济效益达1.9亿元,全国各级医院广泛推广应用,惠及广大患者。
项目负责人简介:
尤红,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作为中国临床多中心之一的负责人,尤红组织建立了我国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的长期随访队列,在肝纤维化临床研究方面,首次提出了乙肝肝纤维化逆转的病理评价新标准及对肝纤维化长期预后的影响。她牵头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重大传染病专项“逆转乙肝纤维化肝硬化及阻断疾病进展的优化治疗”项目。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6项。带领团队共获得国家级和部级课题40余项,总资助金额数千万元,发表中英文论文350余篇。
她先后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称号、人社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目前,尤红担任亚太肝病学会副秘书长及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协作组组长、国际肝脏病理Laennec组织成员等多个职务。入选北京市医管局“登峰计划”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215”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骨干,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曾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