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 中巴医疗走廊上的肝移植医生(2021.05.26 中国经济网) 友谊博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媒体报道

友谊博览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 顺义院区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

    010-81608585

媒体报道

“肝”胆相照 中巴医疗走廊上的肝移植医生(2021.05.26 中国经济网)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 -

我第一次见到朱志军主任是在2019年11月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飞机上。

那天,机上一名乘客突然昏迷,乘务人员通过机上广播寻找医务人员对该乘客进行救治。片刻,朱志军便和巴基斯坦籍医生吴卡斯走了过来,说:“病人在哪?我是医生。”两人随后对病人进行了有条不紊地诊断和急救。二十分钟后,病人脱离了危险,朱志军和乘务人员交代了几句便擦了擦额角坐回了座位,闭目养神。我则走上前去和吴卡斯攀谈起来。

原来,朱志军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任,吴卡斯则是该中心的医生。他们每个月都要去伊斯兰堡为当地病患做四天的肝移植手术,不收一分钱的手术费。

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牵头开展的中国-巴基斯坦国际医疗合作项目自2015年启动至今已进入第六年。在中巴建交七十周年之际,记者对朱志军及其团队医生进行了专访。

W020210526316633424813.jpg

朱志军接受中国经济网专访 中国经济网 张鹏

曲折成行

2003年的一天,当时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工作的朱志军接手了一个终末期肝衰竭的巴基斯坦病人。他没想到的是,从此他就和巴基斯坦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北京的医院很少做肝移植手术,国内的肝移植大多在天津,所以他(这个巴基斯坦病人)就被转来了。当时我们接手的时候,病人是丙肝肝硬化,终末期肝衰竭,出现大量腹水,内科已经没办法治疗了,面临严重生命危险,”朱志军回忆道,“但幸运的是,经过手术治疗后,这个病人恢复得特别好。”

一战成名,中国医生肝移植技术高超的消息在巴基斯坦国内不胫而走。巴基斯坦又是肝病高发国家,丙肝和乙肝的发生率都很高,但巴基斯坦本国每年能完成的肝移植大概超不过200例。因此,巴政府急需培养本地肝移植人才。

经过多次沟通和长期接触,在多次赴巴参加肝病会议后,2015年,朱志军收到了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的正式邀约。“巴基斯坦使馆来到我们医院,问我们能不能合作,第一是帮助培训巴基斯坦的医生,第二是说想让我们为巴基斯坦病人做手术。”他回忆道。

由于肝脏移植涉及问题众多,手续复杂,如何为巴基斯坦病人做手术成了大难题。但朱志军仍决定迎难而上,他说:“肝脏移植很特殊,它没有替代治疗,不像肾移植可以用透析代替,心脏可以做人工心脏,肝衰出现后如果不做肝移植,病人就面临生命危险。当时在巴基斯坦,我看到很多病人得不到治疗,病情到了晚期,出现严重腹水、瘙痒黄疸,最后就是肝衰,这让我非常惋惜痛心,因为这些病其实只要有技术,都是可以治疗的。”

经过漫长的协调沟通,中巴双方团队最终确定了由巴方提供硬件设施,中方医生赴巴实施手术这一方式,并于2018年正式成行。

W020210526316633462913.jpg

中巴双方团队合影 图片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赴巴行医

从那以后,朱志军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就开始定期去巴基斯坦为当地病人进行手术。

医院的工作本身就十分繁忙,还要远渡重洋去巴基斯坦做手术,他们只能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朱志军说:“一开始,我们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觉得这样会牵扯我们很多的精力。我们一个月至少得去一次,一次要去4天左右。且不说路上单程六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到达巴基斯坦之后我们每天还要连续做十几个小时的工作,确实比较辛苦。尤其我们有几个同事,他们的孩子都很小,他们加入这个项目之后就完全照顾不上家里了。”

即便如此,这个项目还是得到了家人和院方的支持。朱志军欣慰地说:“大家也理解我们是为了中巴医疗技术交流。我们帮助巴基斯坦病人恢复了健康,同时帮助他们发展技术培养人才,大家都有一种荣誉感和使命感。我们医院也特别地支持,院领导一直在帮我们联系协调,这样就减少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朱志军及其团队已为巴基斯坦病人做了超过四十台肝移植手术。病人们在术后恢复状况良好,其中不少患者已经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岗位,但有一位患者的情况着实让朱志军捏了把汗。

这个病例是一位巴基斯坦现役军人,为他捐献活体肝的是他的弟弟。这个军人身材高大,体重超90公斤,而弟弟身材瘦削。朱志军回忆道:“这就面临着供肝不够用的问题,切多了可能面临残肝不够,弟弟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威胁。这种背景下保证供者安全是第一位的,宁愿不做也不能让供者有闪失。”

经过了缜密设计和多方会诊后,手术成功实施,患者和供者都平安无事,朱志军及其团队又和巴基斯坦医护人员共同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朱志军及其团队的赴巴行医被迫暂停,但他们并没有为此放下巴基斯坦病人们。朱志军说:“器官移植的特点就是要100%的终身随访。我们现在不能去巴基斯坦,就只能和巴方医生联系,从而了解病人情况。巴方医护人员会把病人的资料发给我们,让我们帮他们做诊断出主意。当然,还是亲眼看见病人我们心里才会更踏实一些。”

今年年初,巴基斯坦史上首位陆军女中将,陆军军医处长尼格尔?乔哈尔给朱志军寄来一封信。在信中,乔哈尔表示希望疫情能尽快结束,中巴肝移植项目能尽快恢复,“肝病病人并不会因为疫情减少,这个需求还在。”

W020210526316633504414.jpg

中巴双方医生正在进行肝移植手术 图片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授人以渔

除了无偿为巴基斯坦病人做肝移植手术外,朱志军及其团队更专注于培养当地医疗人才,提高当地医疗水平。项目开展以来,他们去巴基斯坦做的肝移植手术都会让当地医生在场观摩学习。课后,他们还会为巴方医护人员讲课、开会、并让他们在模型上进行练习。

2019年,巴基斯坦军方医院派8名医生来华,向友谊医院肝移植中心的医生们学习技术。朱志军介绍:“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他们每天都在看我们管理病人、术前评估、实施手术。期间,我们也在不断地交流,只要是我们医院跟移植相关的会议,包括外科、麻醉等方面,我们都会带他们参加。”

巴方医生在这种理论加实操的学习中,成长迅速。“虽然之前他们也到欧美国家去学习,但他们在那边很少有真正上台操作的机会。我们去巴基斯坦医院里做手术,也尽量给他们实践的机会。一开始是我们站在主要位置,他们做助手,慢慢的他们可以自己做一些不是特别关键的步骤。到现在,我们已经不用一开始就上台了,他们可以先上去,我们在边上看着,”朱志军说,“再有两三年的时间,这批医生的技术就差不多成熟了,我们就可以放心地让他们在我们不在场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肝移植手术了。”

朱志军还表示,该项目的下一交流重点将放在腔镜和基因检测等技术上。

腔镜微创技术在我国已日趋成熟,这将减少手术对供者的创伤,恢复期短。巴方对这一技术十分感兴趣,朱志军希望希望下一步能把这一技术介绍到巴基斯坦。

肝移植手术不光涉及到外科技术,还有随访检查。朱志军介绍称:“巴基斯坦现在还有一些检查工作是做不了的,就比如说遗传代谢病的基因分析,他们没有这一技术,只能依靠临床判断。临床判断和现在的基因检测技术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想,下一步还要帮巴基斯坦引进这种随访中的特殊检测。”

在访谈的最后,朱志军说:“作为中国医生,我们对中巴友好是有责任感的,我们应该要去维护并且进一步促进它。这些年我们去巴基斯坦这么多次,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巴基斯坦人民对我们的尊重和爱护。所以我们也希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中巴建交70周年的背景下,两国能尽快战胜疫情,恢复我们在肝脏移植领域的交流合作,让更多的病人能够受益。‘一带一路’不单单是经济和基建的投资,还包括了卫生技术等民生方面的交流。就像我们移植领域的老前辈,前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当时鼓励我们说的那样,‘一定要把中巴肝移植交流这个事情坚持做下去,并且争取培养更多巴基斯坦医生’。交流是双赢的,我们也希望在以后更深入的合作中,中巴两国医务工作者都能共同进步。”(中国经济网记者 施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