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友谊科普】反复晕厥,谁才是“元凶”?
晕厥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是由脑灌注不足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短,可迅速而自发地恢复。但其病因繁多,机制复杂,常规方法在病因诊断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研究表明经过常规检查后仍有36.6%的晕厥患者无法明确病因,而这些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死亡风险为健康人群的1.32倍。
晕厥的病因可分为神经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和直立性低血压等。神经反射性晕厥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预后较好,而心源性晕厥患者与未发生晕厥的患者相比死亡风险增加1倍。对于晕厥的常用检查手段包括动态心电图、倾斜试验、体外循环记录仪甚至电生理检查。但这些检查的诊断率并不可观,动态心电图仅为2%,体外循环记录仪为20%,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电生理检查仅为 11% ,同时长时间使用这些体外设备使得患者的依从性也往往偏低。若经过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用检查无法明确病因称之为不明原因晕厥,约占晕厥患者的 1/3。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不明原因晕厥的病因可能为心源性晕厥。
诊断心源性晕厥的关键是明确症状与心电图动态变化的相关性,但是动态心电图等常规心电检查仅能记录24小时至7天的心电信息,晕厥多呈散发且通常相邻2次发作间隔长,因此持续记录心电信息对于晕厥患者的诊断十分重要。
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简称ICM)是一种埋植于皮下持续监测患者心电信息的可程控设备。已有大量研究证明ICM对于晕厥的病因检出率高,与动态心电图等传统检查相比,可及时且准确地发现晕厥的原因,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及频繁就医,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
我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彭晖和副主任医师孙志军起搏电生理团队在心律失常诊治和介入治疗方面进展迅速,尤其在晕厥诊断及心脏性猝死防治和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刘阿姨(化名)因不明原因的意识丧失摔倒在地,紧急送往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检查发现双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造成肺部感染合并血胸。为了查明晕厥原因,刘阿姨转至心内科病房进行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颅核磁、脑血流图、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超声等一系列检查,住院期间平稳,复查Holter(动态心电记录),未有阳性发现。
彭晖主任医师和孙志军副主任医师在查房时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检查结果考虑诊断心源性晕厥可能性大。为明确晕厥原因,监测心率变化,于2021年9月13日为刘阿姨植入ICM。
植入ICM术后1周,刘阿姨在门诊复查进行程控随访时发现在2021年9月15日下午(当时刘阿姨在家中感觉头晕、晕厥前兆)ICM记录到了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这下明确诊断“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引起刘阿姨晕厥的背后“元凶”找到了,罪魁祸首正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这种非常凶险的严重心动过缓。很快刘阿姨再次住院,彭晖主任医师和孙志军副主任医师团队为刘阿姨成功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术后未再出现晕厥、头晕等症状。
孙志军副主任医师介绍,ICM是植入到体内的心律失常事件监测器,能够及时、准确、完整记录到症状发作时心电情况,其诊断率为常规院内心电图监测的6.5倍,可以帮助高达78%的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明确诊断。此外,ICM除了能够明确晕厥病因,更能够为心脏性猝死预防、心房颤动筛查和管理、隐源性卒中,以及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的日常监测提供重要证据,本例中刘阿姨通过植入Reveal LINQ监测,记录到患者有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找到了晕厥背后的“元凶”,最终解除了心源性晕厥的风险。
自ICM问世以来,各大厂商推出来一系列体积更小、功能更加丰富的 ICM。以最新一代的 ICM (Reveal LINQ) 为例,其重量仅为 2.5g,体积为 1.2cm3 ,大约相当于曲别针大小,便于在局部麻醉下微创植入并且不需要用缝线在体内固定器械。此外,可以兼容 3.0T 磁共振检查,设备使用寿命可达3 年。
我院心脏中心起搏电生理团队在彭晖主任医师和孙志军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在京津冀地区率先开展晕厥/心脏性猝死防治特色门诊,近两年已经完成近百例ICM植入,为众多晕厥和其他心律失常患者带来医学新科技福音。目前,友谊起搏电生理团队不仅成为具备ICM植入技术带教资质的国内少数几家中心之一,而且植入例数也位居国内排名前十的中心之一。 (宣传中心)
上一篇: 【友谊科普】管好慢性病,乐享长寿命
下一篇: 【友谊科普】眼科OCT检查是CT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