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和重点项目 科学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科学研究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 顺义院区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

    010-81608585

科研动态

我院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和重点项目

字号: + -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度部分项目评审结果,由我院院长、消化专家张澍田教授牵头申报的“基于记忆材料导向的多维智能成像胆胰管镜系统研发”项目获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资助,这是继医院2015年首次获批该类项目以来,第三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此前,医院心血管实验室曹春梅教授牵头的“缺血预适应对抗心肌细胞坏死——p55gamma 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2018年起,我院已连续三年获批重点项目。

张澍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会长、世界消化内镜学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亚太消化内镜学会委员等。

张澍田教授一直致力于消化内镜介入(微创)诊断与治疗以及消化系癌前疾病癌变的分子机制、干预措施及早癌的规范化诊治全链条研究,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十二·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卫生部公益基金等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获批专利5项,牵头制定临床诊疗、内镜规范化操作指南6部。

项目名称:基于记忆材料导向的多维智能成像胆胰管镜系统研发

胆胰疾病发病率高、健康危害大、社会负担重,现有的胆胰疾病诊疗器械存在图像欠清晰直观、操作难度大、清洗消毒困难等问题。因此,研发低成本、易操作的胆胰管直视多维智能成像系统,提升胆胰疾病的诊疗水平是我国乃至国际的重大需求。本项目组前期工作发现,基于热致型高分子记忆材料可用于研制新型的胆胰管镜结构;基于单目图像的多维智能成像技术,可实现胆胰管的高分辨率多维结构重构。因此,本项目拟进行基于记忆材料导向的多维智能成像胆胰管镜系统研发,实现单内镜下单人操作的胆胰管直视下插管,大幅度简化现有经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ERCP)流程;搭载创新性的基于单目图像的多维智能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采用高性能低成本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的一次性胆胰管镜,杜绝交叉感染。该系统对打破胆胰疾病诊疗技术瓶颈,实现胆胰管多维智能成像的国际性突破,提出胆胰疾病研究及诊疗的中国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曹春梅,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临研所心血管实验室主任、我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青年北京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首批青年北京学者,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等荣誉。

主要从事心血管系统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尤其在心肌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一定成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北京市属医学科研院所科技发展项目等资助。迄今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Circulation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370,总引用1600余次。兼任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生理科学会理事等,任Clinical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和《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等编委。

项目名称:缺血预适应对抗心肌细胞坏死——p55gamma 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2018年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在我国心血管疾病仍然是第一致死疾病。而在诸多心血管疾病中,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占主要成分。由于心肌细胞主要被认为是终末分化细胞,死亡的心肌细胞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因此减少心脏缺血造成的直接损伤以及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都成为治疗的关键。缺血预适应(IPC)是迄今发现的最有效的内源性保护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除心脏外,在脑、肾脏、肺等血流丰富的器官都发现有IPC的保护机制。研究显示缺血/再灌注可以诱导心肌细胞程序性坏死,在心脏IPC过程中,是否会阻断细胞坏死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都有待阐明。本项目针对上述关键问题,通过高通量测序、结合质谱以及化学基因组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从细胞内作用机制、细胞与微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等多个维度开展研究工作,期望揭示IPC保护缺血性心肌损伤修复的新机制,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寻找新靶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其项目获批类别与数量是一个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重点项目是科学基金项目系列中的重要类型。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是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每年仅支持80余项。重点项目旨在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每年在医学领域仅支持120项左右。

2020年,在院党委领导下,全院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最终获批项目数达到56项,获批经费2867万元,实现了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新突破。本年度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重点项目的成功立项,既是对我院在消化疾病领域及心血管领域研究水平和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医院持续加强基础与前沿研究、不断提升科研创新水平的体现,将为我院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起到良好助推作用。(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