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2020.02.20 北京青年报)
【编者按】
在武汉抗疫的前线,有这样一群“陌生人”,
隔着厚厚的防护服、满是雾气的护目镜,患者们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们的脸,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京来的”,
他们就是北京支援武汉医疗队的战士们。
疫情之下,挺身而出,使命必达,也有不安,然而无悔。
本版几篇文章来自抗疫前线的北京医务工作者,
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工作日常,
更能感受到他们平凡中透着的能量。
武汉,有你们真好!
◎朝阳医院医疗队 大男
今天的武汉,雪花漫天飞舞。四顾,一片洁白晶莹,仿佛童话中的世界。
这是一个特殊的病房,里面住着一位气管插管使用有创呼吸机的病人。因为病情十分不乐观,因此医护人员竭尽所能,保障他的生命体征平稳。病人不能进食,但身体需要营养支持。胃肠营养容易导致反流误吸,加重病情。静脉营养支持较为稳妥,但外周静脉易导致血管炎,股静脉穿刺术后易感染,而锁骨穿刺过程中多发气胸。
就在大家左右为难、束手无策之际,我院的唐子人主任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果断决定采用更适合病人的锁骨穿刺方案进行治疗。之后,药品、器材迅速到位,只见唐主任行云流水般,一针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有效地避免了并发症的产生。事后他告诉我们:戴着四层手套完全没有手感,全凭手的肌肉记忆,大脑一个指令,手操作起来自然驾轻就熟了,垫巾、消毒、预冲、穿刺、置管、缝合、贴膜,一气呵成。随后他长舒了一口气,双手扶着腰缓缓劲。而我们需要马上帮病人俯卧位通气。
临时五人组虽是第一次配合,但强将手下无弱兵,我们在唐主任带领下无比默契。大家井井有条地固定头部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管路。我们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因为一旦管路脱出、呼吸机管路断开,将直接危及病人生命,同时会引起气溶胶喷溅,而在场人员将无一幸免。松开床单、左移、立身、缓慢俯卧位、监测生命体征、整理床单、管路固定、气管插管处吸痰……一切有条不紊。最后,唐主任帮病人降低呼吸机支持,但他的血氧饱和度有升无降,而且我们也能轻易吸出淡血性痰液,这些都是之前所不能达到的。然而,战斗并没有结束,病情时刻会出现变化,我们必须严阵以待,时刻关注病人的情况。其实,病区里还有好几个危重症患者,呼吸机、气管插管……这必定是一场硬仗!但我们相信,我们必将战胜病毒,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武汉的每一天,我总能被一些点滴的温暖感动着……
这又是繁忙的一天!在脱下隔离服前,我准备再去看看我的老朋友——一名新冠感染者。虽说相识不过十几天,但我俩的“交情”可不浅。每天,我们都齐心协力对抗凶恶的新冠病毒,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同呼吸、共患难的“过命”朋友吧。因为她在隔离病房无法与家人相聚,我给她带去了一份甜蜜礼物——一盒巧克力。
这位姐姐比较内向,总是很忧郁的样子。所以每当有病人好转、出院,我都会主动和她聊几句,鼓励她说下一个也许就是你。而她有症状也会及时告诉我,相信我会想办法帮她缓解不适。当放下巧克力后,我开心地和她分享了我们今天的战绩——顺利救助了一位重症患者。现在,病人的营养支持到位,肺部症状有所好转,离康复又近了一步。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会放弃!听着听着,姐姐的眼里已满是泪水。她赶紧别过脸望向窗外,语重心长地说:“武汉,有你们真好!如果你们早点来,我爸爸也许还有希望。最近降温很明显,你们一定要多穿衣服……”
姐姐,请再坚持一段时间,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与武汉同在!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克时艰、共渡难关!相信不久后,樱花盛开如雪,武汉将是一个更美的童话世界!
疫区里的每个人都被深深地爱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医疗队 刘英
虽然还来不及看一眼这座城市的风貌,但我们已经打破了这里的沉寂,已经在摇醒沉睡的它,希望它能快一点醒来
无数次想象着来武汉的场景,那应该是一场与武大樱花的烂漫相约,然而,突然的通知来得猝不及防,没来得及给心理一个仪式感便随着飞机的降落打开了这座城。
现在提到这座以热干面标注飘着樱花香的革命城,大家心里闪念的都是恐惧吧,似乎空气里都是病毒。要问我怕不怕,怕,报名时我是坚定的,出发时我是淡定的,进隔离区前我会紧张,在隔离区里我没有时间思考,只有忙碌,只有扑面而来的各种操作,面对的只有给患者帮助,哪怕我只能让他呼吸轻松一点。走起路来很笨拙,时间久了会头晕,护目镜遮挡视线很不便,防护服里汗流浃背,好像已经忘掉了对面的人已携带了这个可怕的病毒……出了隔离区身体的放松并不能让我轻松,会不自觉地放映里面的情形。
来到武汉的第十五天
冬天的武汉真爱下雨,只是零星的小雨飘落下来打在身上是没有丝毫寒意的。起床速度慢了,胡乱塞了两口包子便飞奔上了班车,哎呀,太着急,给患者准备的水果忘拿了,昨天下晚班的同事嘱咐给病人带点水果,天天盒饭,营养不够康复自然会慢。自责之余,同队的小群说:“没事,我给带了零食和火腿肠。”现在穿防护服已经轻车熟路,很快穿好互相检查后便进入了病区,上午的工作量还真是不小,47个病人,其中4个病危32个病重。测字家族的就有:体温、血压、血糖还有血氧饱和度,输字辈的有:营养液、消炎药、平衡液、免疫球蛋白……好吧,前提我们先把静脉留置针给埋上,平时分分钟搞定的事情,我们戴着有雾气的护目镜并戴了三层手套的四个人围着找血管,还好,功夫过硬,一针见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停收到感谢,不断得到表扬,“你们是北京的还是武汉的啊?来武汉后有没有时间休息啊?谢谢你啊,辛苦了”。一句句暖心的话语让我们干劲十足,当然,也有几个让我们操碎了心的大爷,“您不可以再把面罩摘了,不然血氧就不好了”“不吃饭可不行啊,吃不下也要强迫自己吃,不然营养跟不上免疫力上不来,你还怎么出院啊”……分分钟,快乐的天使就婆婆妈妈起来。
今天是来武汉的第十五天,早已没有了那份忐忑,熟悉了病房的一切,熟练了所有的流程。现在不仅仅能给予疾病的治疗,可以给每一个熟悉的患者更多的心理护理。我们忙碌的身影换来病人亲切的问候和由衷的感谢,这样的隔离区反而更拉近了医患的距离,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共同走出隔离区!
来到武汉的第二十天
昨晚的武汉电闪雷鸣,今天的武汉还是风雨交加,可能羞羞答答的淅沥小雨久了,病久了的武汉也想发泄一下情绪。昨晚和李想同志下班回来已是夜里十一点,下班车前嘀咕要落汤鸡地回酒店了,车门打开是头顶撑起的伞,两个队友抱了十几把伞来接我们,惊喜和幸福更多的是感动,即便我们比谁都懂这个时期要保持一定距离,可是禁不住抱一下因接我们而湿透了鞋裤的她。不仅记得我们每个人的班次,还要贴心周到想到每个人的日常的就是她,虽然哪里都有她的身影,却很少听到她的话语,只是默默地为所有人着想,她并不内向,却从来不“表现”。最初的病房改造,物资的协调,班次的调整,为随时调整班次还等待到凌晨是常有的事情,上班前自己会细心为有困难的患者带水果,带食物,下了班会叮嘱再上班的同志给患者带纸巾带毛巾,总是一句话“病人太可怜了”……但是,你没有在任何媒体报道中听到过她的名字看见过她的身影,她就是低调奢华的徐亦敏。每天都感动着我们的她拒绝任何采访,为了不让只看新闻的姥姥知道她来武汉了,每天以在北京上班的名义电话报平安。
工作难度一步步加大,我们却成长得越来越有信心,在这儿引领我们的就是高大上的李想同志了。以前仅有的印象是她是来自监护室里的护士长。隔离区里风险最高的操作,她永远冲在最前面,吸痰、喂鼻饲都需要与插管患者面对面,操作难度大的永远冲在最前面,不仅功夫过硬理论知识也扎实,做完工作总会提醒患者接下来可能的风险并提出预案,被挡在后面的我心里无数次说:女神我爱你!就是这个无所不能的女神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工作的画面,因为你无法捕捉她忙碌的身影……
这里的每个人心里都装满了爱,每个人都被深深地爱着,抗击疫情的除了勇气智慧还有我们一腔的爱!
虽然还来不及看一眼这座城市的风貌,但我们已经打破了这里的沉寂,已经在摇醒沉睡的它,希望它能快一点醒来,再快一点,这座英雄的城市继续给我们讲述历史的故事……
患者还在奋战,城市还在喘憋,别担心,我们一定会坚持陪你迎接曙光!
一封来自前线的家信
表达一下从来不表达的爱
亲爱的家人们:
你们好,来到武汉已经第七天了,我现在很好,医疗队的领导们想得非常周到,把我们照顾得很好,工作也不是很累,有非典时期有经验的老同志帮我们,防护装备也特别好。爸妈,这儿没你们想的那么可怕,真的,跟平时上班一样,你们就当我暂时换个地方上班,不过就是穿得像宇航员一样,您不觉得这身衣服特别酷吗?别瞎看网络的报道,很多不一定是真的,您亲闺女的汇报才是最真实的。
北京带队的有好多领导,虽然咱也都不认识,但是给我们准备的吃的喝的用的特别全,,连队员的生日都想到了,绞尽脑汁准备生日礼物表达心意。我们医院的领队是丁主任,人特别温和,细心周到。也多亏了您闺女心灵手巧了,拿小剪刀给主任剪了个头发,比以前帅了好多。主任答应了,以后我第二职业要开理发店,他做形象代言人。还有一个专门检查我们职业装备合不合格的苑主任,非典时就在隔离病房的,我上班的防护服都是他帮着穿的,多踏实。
现在队员们都熟了,我反而特别喜欢这个环境,有爱的集体里一起干着有意义的事。爸妈,你们是不知道,这儿的医护人员太累了,他们已经上了很长时间班没有休息了,我看着他们的时候都心疼得不行,幸亏来了,多少也能尽点力帮帮他们。闺女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来这儿不跟你们说不是故意骗你们,是怕你们过于担心。妈您也是,来就来了呗,还吓得肚子疼,怎么就那么没出息?那么大岁数了,什么没见过。这个时候您闺女缩头乌龟一样您就高兴了?您也不是这样的人啊,我知道您嘴上怪我,心里肯定是肯定和支持我的。我答应您,从现在开始每天给你们报个平安。还有,劝劝我姐,那天跟她说我来武汉,她没有拦,但是一直哭,我让她照顾好你们,是我不让她告诉你们的。
老公,谢谢你啊,我就说我命特别好,找到你就是我最好的运气。不过你一切由着我只能让我更任性,你不想让我来都不敢说,看着你眼圈都红了的时候我还挺不好意思的。可是你那么积极地给我准备行李,送我的时候车开得跟飞一样,就说明你是支持我的哈。我没事,你照顾好爸妈就行,看住了,别让他们出门,老实在家待着就行了,难得不用上班。
跟我和爸妈(公公婆婆)说声抱歉啊,那天我突然就走了,也没给他们个心理准备,估计吓着他们了。爸说我是家里的骄傲,看这样也没有怪我,我内心特别感激他们,跟他们说,谢谢他们。
今天有点不舒服,好在不上班,闲着没事给你们写写信,表达一下从来不表达的爱,我觉得很幸福,有那么多爱我的家人,有我喜欢的同事,也有我想干的事。我被这个世界爱着,怎么能不去爱这个世界,对吧?我喜欢武汉这个城市,尽力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也是我的荣幸。我是党员嘛,你们再舍不得我也知道,在这个时候党员不上谁上的道理,对吧?
勿念,保重自己,在家待着别出门。等我回去了,疫情过去了,我带你们去旅游,让你们好好散散心。
刘英
2020年2月3日
交接班时的一次紧急抢救
◎北京友谊医院医疗队 白国强
今天是凌晨一点到九点的夜班,时针指向十二点半,我刚踏进办公室就听见对讲机发出焦灼的声音——“151床呼吸机的病人脉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现在已经由95%降到了70%,心率由100次/分升到了120次/分,请求援助”,对讲机的那一头是病房里面武汉协和医院的值班大夫,显然他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现在正是交接班的时候,里面值班的北京医疗队同事正在换衣服往外出,接班的我又刚到,事情就发生在这个尴尬的时间段。来不及多想,病人的病情变化就是紧急命令,耽误一分钟病人都有可能丧失抢救的机会,“先让护士吸痰,我马上进去”,我的呼吸也因紧张变得急促起来,马上去更衣间换上防护服,平时穿一套防护装备的时间大概是30分钟,这一次仅用了15分钟就穿戴完毕,然后我迫不及待地冲进151病人的房间。
这是一个老年男性,呼吸急促,口唇紫绀,监护仪上显示氧饱和度65%,呼吸频率40次/分,心率130次/分,病房里已经有两名护士在紧张忙碌着,还没等我开口就听见了熟悉的声音,“病人突然躁动,然后就出现脉氧饱和度下降,我们已经吸过痰,气道通畅,痰也不多,气囊压力正常,呼吸机频繁报警系统泄漏,已经给病人加大了镇静剂量,脉氧饱和度还在持续下降。”给我汇报病情的是我们科的护士张微微,旁边还有我们医院呼吸科的护士王彤,听到如此熟悉的声音,我的心里就像打了一针镇静剂,原来咚咚直跳的心脏也恢复了正常的节律。
来不及寒暄,呼吸机上显示吸入潮气量500ml,呼出潮气量70ml,根据目前的情况我判断病人的气管插管有可能已经滑脱。目前我们没有床旁插管的设备,也没有正压头罩,我吩咐王彤马上呼叫麻醉科插管小组,指挥张微微准备好吸痰,然后我开始拆掉气管插管上粘贴的胶布,情况紧急,只有孤注一掷,“但愿插管没有完全脱出”,心里面默念着这句话:“吸痰,松气囊……”病人还在躁动,气管插管插入的阻力很大,加大镇静,再次尝试送入气管插管,这一次感觉送入的阻力小了很多,“打气囊,固定气管插管,气管插管距门齿23cm”,看着呼吸机上的呼出潮气量逐渐升高,监护仪上的脉氧饱和度缓慢上升到了96%,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虽然隔着层层防护,我还是感觉到同事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时插管小组的人员也已经赶到,跟他们做了简单的介绍,看到转危为安的病人,他们吃惊地望着我们,“你们好专业,不愧是北京的专家”。“过奖过奖,你们辛苦了,大半夜的害你们白跑一趟!”在武汉工作的这20多天,我们跟协和医院的医护们一起战斗,大家彼此信任,配合默契,已经结下了深深的友谊。
这是到武汉以后我参加的第一次紧急抢救,那么的不同,又那么的熟悉,不同的是发生在新冠肺炎的隔离病房,熟悉的是我跟一个科室的同事共同参加了抢救。虽然在隔离病房处理危重症的病人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面对这些生死一线的病人,我和我的同事们都经受住了考验。这个夜班虽然辛苦,但我们内心却无比充实,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再一次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